?藝考已無捷徑可尋
來源:日期:2023-03-14 14:39:13瀏覽量:0
前一段熱播的反映高三考生生活的電視連續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個情節:高三學生方一凡成績一般,為了增加上好大學的機會,全家決定讓方一凡臨時突擊,參加對文化課成績要求不高的藝考。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這就是藝考留給公眾的普遍印象,藝考被當成高考博弈的工具。
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專家組成員陳志文說:“受文化成績低的機會驅使,一些不具備藝術天賦、藝術素養不高的高中生把藝考作為圓夢大學的捷徑;受高學費收入的利益驅動,一些高校不考慮條件盲目設點。”
“藝考=易考”背后是一組爆發式增長的數據。有學者統計,從2002年到2015年,藝術類專業招生院校增長了近1000所,達到1679所。
讓藝考回歸本位,首先從規范專業選拔工作開始。
早些年,由于高校藝術專業設點不多、考生數量不大,校考基本滿足高校的人才選拔需求以及考生的升學需要。北京師范大學招辦原主任虞立紅記得,針對藝考生的快速增加,2005年教育部鼓勵有條件的省份統一組織藝術類專業考試;2007年,教育部明確重點組織好美術類統考;2008年,教育部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牽頭制定了美術類專業省統考的考試科目、考務管理辦法和評分參考,開始規范美術類統考;2009年,31個省區市全部實施美術類省級統考。
經過10年的探索與完善,越來越多活躍在一線的高水平美術專家、教育專家參與指導這項工作,更多的專業美術院校牽頭承擔了這項工作,省統考的專業性越來越強,越來越貼近高校美術類人才選拔要求。
教育部近幾年出臺的藝術類改革的政策,被認為傳遞了這樣一種信號——藝術類招生實行分類管理。
“一方面保留少數藝術院校的校考,為頂尖的藝術精英人才脫穎而出暢通渠道,體現精細化;另一方面開展‘規范、高效’的省統考,讓更多高校能夠選拔到專業基礎好、文化底子厚、發展空間大的優秀學生,而這恰恰是大規模統一選拔性考試可以做到的,也是擅長的。”北京師范大學考試與評價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嘉說。
另一項“糾偏”也在進行中。近年來,高校不斷提高對藝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2018年以前,藝考生高考文化課錄取控制分數不低于當地高考二本線的65%,2019年提升到70%以上。一批高水平藝術院校也在不斷提高文化課成績,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近年錄取的藝考生文化課最低分都已在普通類專業一本線左右。
中國傳媒大學將這一考核“前置”。自2019年起,中國傳媒大學在藝術類本科招生考試中,將文化素養基礎測試確定為初試的必考科目。考試內容在“語數英”類別基礎上,首次增加“文史哲”類別,考生可以自由選擇考試類別。
“藝考不再只是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藝術素養,更要求考生要有足夠的文化底蘊。”中國傳媒大學校長廖祥忠是這項改革的倡導者,在他看來,這項改革“既能有效引導社會對藝考的認識,又能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也為學生未來的藝術創造力提前注入了動能”。
出乎這所學校的意料,當年,近一半的藝考生在初試環節選擇了文史哲類別。前不久,中國傳媒大學正式公布2020年藝術類本科招生考試改革方案,明確2020年文化素養基礎測試考查科目為“文史哲”。據悉,中國傳媒大學也將逐步加大文學、史學、哲學的通識教育力度。
“歷史上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其思想的高度也同樣躍居人類精神領域的最前沿。”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劉明才說:“僅擁有熟練技術,而內在世界貧乏的從藝者,不過就是形式語言的搬運工而已。內在素養的高低、心靈境界的層次與格局才是決定藝術家創作高度的根本原因。”
2018年中國人民大學美術類專業取消校考。當年通過省統考進來的學生的高考文化成績比上一年平均提高了74分。
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等很多高校專業課老師都認為:“文化課成績好的同學,往往學習習慣好,理解力、接受力強,轉而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也表現出較好的領悟力。”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劉明才認為,人大藝術類招生改革僅僅實施兩年,現在還不能簡單斷言這些孩子未來的發展狀況。但他肯定地說:“就教育的普適性而言,人才的選拔首要在選拔綜合素養高的人,基于此,天賦才可能在未來發揮意義,而教育也才可能培養出真正代表自己時代的優秀分子”。